坚定文化自信,关乎国运兴衰、文化安全、民族独立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,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
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,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支撑。进入新时代,我们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,从赓续中华文脉中不断开拓前进,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和独特魅力。
贵州建省600余年,有山水的孕育、历史的际遇,更有先贤的造就。在贵州的历史发展进程中,总有一些优秀的人,充当领头羊的角色。他们或来自贵州,或来到贵州,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和荣光,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。他们是贵州历史文化的“剪影”,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多彩贵州的前世今生。
中新网贵州新闻自5月25日起,在《贵州肖像》专栏中陆续推出系列文章,向大家介绍这些贵州历史文化名人。
“知行合一”王阳明
王守仁(1472年10月31日—1529年1月9日),字伯安,别号阳明。浙江绍兴府余姚县(今属宁波余姚)人,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,自号阳明子,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,亦称王阳明。
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、思想家,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。
中国阳明文化园。唐哲 摄
王阳明是弘治十二年(1499年)进士,历任刑部主事、贵州龙场驿丞、庐陵知县、右佥都御史、南赣巡抚、两广总督等职,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、都察院左都御史。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,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。谥文成,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。
王守仁(心学集大成者)与孔子(儒学创始人)、孟子(儒学集大成者)、朱熹(理学集大成者)并称为孔、孟、朱、王。
1508年,明正德三年春,王阳明因直言上疏得罪宦官,被贬至贵州龙场。王阳明经滇黔湘驿道出入贵州,他走过平溪卫(今玉屏)、镇远府(今镇远县)、在兴隆卫(今黄平县)游赏“黔南第一洞天”、在平越卫(今福泉)攀登七盘岭,经过省城贵阳,最后到达龙场驿(今修文县)。
在贵州期间,王阳明感怀山水,交游各民族,写就诗文百余篇,有两篇文章入选《古文观止》。
但龙场驿因无人维护、年久失修,根本无法居住,王阳明只能在离驿站不远的地方找到一处天然溶洞居住。
“下田既宜稌,高田亦宜稷”“低檐避松偃,疏土行竹根”“方园不盈亩,蔬卉颇成列”“夷俗多火耕,仿习亦颇便。及兹春未深,数亩犹足佃 ”,王阳明在贵州写下一首首田园诗。
王阳明跟当地百姓学习耕种,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,也开启了向心而行的深度探索。
在龙场,王阳明通过研习《易经》反观人生,了悟苦难不过为外在之物,不足乱心,达到了“精粗一,外内翕,视险若夷,而不知其夷之为厄也”的境界,在一天夜里顿悟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”。这便是个“龙场悟道”的故事。
王阳明在龙场搭建草屋(后称“何陋轩”),开堂讲学,吸引当地汉苗子弟。他主张“有教无类”,用浅显的语言传授儒家经典,编写民歌教化百姓。他尊重当地风俗,以诚心感化民众,化解汉苗矛盾。传说他曾为病逝的驿卒亲手凿棺,还帮助村民驱逐虎患,深受爱戴。
王阳明创龙冈书院,开贵州书院讲学之风对学生提出了“立志”、“勤学”、“改过”、“责善”四条规定,这些规定成为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。
王阳明传道贵阳文明书院,始论‘知行合一’,贵州因此被称为“王学圣地”。
阳明洞。唐哲 摄
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、中国国家地理·地道风物原创图书《阳明·问道十二境》,“阳明·问道十二境”分别是兴隆书壁、平越思隐、龙场悟道、龙冈开讲、陆广晓发、古道心旅、水西论象、贵阳传道、南庵答和、南祠咏怀、东山遗韵、镇远留书,囊括贵阳、毕节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四地的多处自然、人文胜迹。
如今,贵州大学建设国内首个“心学”专题新型特色智库——中国共产党人“心学”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;推出阳明文化文艺作品“四件套”:话剧《此心光明》、京剧《阳明悟道》、歌剧《王阳明》、舞剧《王阳明》,京剧《阳明悟道》主演先后获梅花奖、白玉兰奖;通过加强阳明文化的国际传播、打造推出“阳明·问道十二境”等文旅精品、举办阳明文化讲座等活动,让更多人接受阳明文化的熏陶,更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。
来源:多彩贵州文化云
找到我们
FIND US
扫码关注抖音
扫码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