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内容

园区建设(林木篇)

 

先生初到龙场时,草衣木食,形容枯槁。这莽莽苍苍的龙场大地,驿站已破败不堪,何以安身?何以立命?只有那青翠的山、那葱郁的树,还有漆黑的石洞,可以置放那愁苦的身灵。玩易窝里,阳明洞边,水木清华,可以不计较事事物物里的是是非非了,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吾性自足啊!

 

 

(山岗前的两柱柳树,树心已空,柳枝依旧。)

 

我们于点滴中窥见了先生当年龙场悟道时的自信与自觉,五百年的岁月流逝,已不复再有龙场悟道时的情与景了。但是,透过森森翠柏,袅袅薄雾,我们依然可以仰望先生,触摸心灵。

 

 

 

而今要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播种心学的种子,将是一份怎样的沉重与苦涩?遥想先生当年在栖霞山上新筑君子亭时,曾在四周种上了竹子。并且确定了“德”、“操”、“时”、“容”的座右铭。以君子之“德”、“操”自律,以敬天知命之“时”安己,以虚怀若谷之量容人。

 

 

(园中四处可见的竹群)

 

鉴于此,我们在栖霞下山保留了众多形态不一、种类相异的竹群。而亲民台上,我们欲以松、柏、桑、梓四面环绕,表达先生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,也表达先生的气节。我们在全国各地去搜罗能与栖霞山匹配、能与文成柏相当的古树,但都无果而终。因此不得以又去寻找古柏芝树、古银杏树、古木荷树、古奕树,以谐音的方式暗喻“知行合一”,但又因树种的搭配景观效果不好而忍痛割爱,从而有了今天的古香樟与金弹子的相互映衬。除此之外,在阳明文化园内,通过形态各异的树种搭配,您可以看到我们对这古木的深深执着,并继之以各类石材的巧妙呼应,完成“木石人生”的写意。

 

 

先生当年在龙场留下了大量的诗篇,我们已“木石人生” 表述来反应先生当年的简朴生活和纯净品质,这初衷也是来自先生在龙场的诗文:“溪石何落落,溪水何冷冷。坐石弄溪水,欣然濯我缨。溪水清见底,照我白发生。年华若流水,一去无回停。悠悠百年内,吾道终何成!”(《居夷诗•溪水》)“山石犹有理,山木犹有枝;人生非木石,别久宁无思!愁来步前庭,仰视行云驰;行云随长风,飘飘去何之?行云有时定,游子无还期。”(《居夷诗•山石》

 

 

(园中部分草木花卉,均出自先生诗文)

 

先生是活泼泼的导师,有一颗跃动而深沉的大爱之心,无论以什么样的代价来呈现景观,都不足以表其风貌于万一。本篇讲述木石人生之“木”,请继续关注下期木石人生之“石”。